海底捞眉州东坡的极与极,张勇难看吃相背

投稿来源:首条财经

导读

一半海水,一半火焰。

聚焦餐饮业,更是极与极的表现。

比如海底捞、眉州东坡的疫情答卷。

黎明前的黑暗,最难熬。

新冠突袭,宅模式下,餐饮店或暂停营业,或改换它业。

好不容易曙光隐现,大佬海底捞急不可耐的扮演了重启先锋。

然一亮相,就站上了风口浪尖。

涨价风波

起因是一名北京消费者的发帖:半份八小片血旺从16涨到23元;半份土豆片13元,平均每片土豆1.5元;调料自助10元一位,米饭7元一碗;小酥肉50元一盘。

有网友反应,半分鹌鹑蛋21,一共12个,分量少了很多,下面都是白菜,消费不动了......

仔细发现,重启后的海底捞涨价6%,吃一顿人均涨到“+元”。

对此,海底捞也很痛快:涨价属实。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,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,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%,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。

这让本不便宜的海底捞,一举成为疫情期间的“高奢”品。

报复性消费没来,报复性涨价却来了。于是,海底捞上了微博热搜。

亦有舆论指出,众志成城、抗疫之时,海底捞的涨价不尽人情,即与其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不符,有薅消费者羊毛之感?

何以出此昏招呢?

在业内看来,涨价是海底捞挽回损失的一个市场销售策略。

据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的研报称,疫情估计给海底捞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50.4亿元,这个数字是年海底捞年营收的18.98%,而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5.8亿元。

但这种一厢情愿,显然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。

王松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,原计划隔离结束后,和朋友去吃海底捞。“但海底捞涨价了,计划就搁置了。”对于王松来说,价格涨幅在20块钱以内还是可接受的,但是从网上看到的消息,海底捞人均消费达+,太贵了。

或许是不堪异议,几日之后,海底捞反转。

4月10日,海底捞对于涨价一事公开道歉,称“海底捞门店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,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。对此我们深感抱歉。自即时起,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。”

并表示,海底捞各门店推出的自提业务提供6.9折或7.9折不等的折扣,海底捞将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装材料,并持续优化成本,希望顾客能满意。

一涨价一致歉,海底捞再上热搜。

截至4月15日,海底捞致歉的话题在微博上已有6.3万次的讨论,阅读达5.1亿。

评论中不乏批评,亦不乏点赞。

可以肯定的是,海底捞大神归来,即结结实实的刷了一次存在感。

表面看,无论对错,能改即是好事。

不过,有营销业人士质疑,这一轮操作,有公关营销、蹭热度炒作嫌疑.

难看吃相背后

值得强调的是,海底捞手中依然有大量现金流。年末海底捞账面现金22.80亿,此外账面还有2.04亿的应收账款。理论上是可以覆盖疫情开店成本的。况且,年2月,其已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。为此两家银行启动防疫紧急授信流程,三天内完成了审批。

换言之,单从收入压力看,海底捞不应有此难看吃相。

涨价—消费者不满—上热搜—道歉—恢复原价—门店执行,仔细梳理这一系列行为,均为主动公关的结果,并顺利把自己的品牌送上热搜,并持续保持热度。

从此意义上说,尽管没实现提升利润,却做了一波品牌宣传,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营销策略。

问题在于,市场买账吗?

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首条财经表示,海底捞撤销涨价,实际上是受到整个媒体及的舆论的批评,知错能改的态度,也会收割一波消费者。整体来说虽有影响,但还是会向好。

据新京报发起的“怎么看待海底捞涨价?”有23.2万人表示了理解。但同时也有17.4万人表示不理解,伤害了顾客利益。

不仅如此,虽然恢复原价,但网络声音没有如期停止,“道歉式上热搜”,“营销界一哥”“花样式作死”各种词汇仍伴随着海底捞。

据新浪财经在4月7日发起的调查问卷显示,参与人数共有3.2万人,将近78%的消费者表示不会选择海底捞,仅有多人表示还会去消费。

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,涨价是一把“双刃剑”。利好在于通过涨价消化成本,迅速补血,渡过难关;不利之处在于,受疫情影响,市民消费实力下降,涨价可能导致市民更加捂紧钱袋,宅家消费,这样会加剧餐饮业洗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已不是海底捞的首次涨价。

梳理一位南京消费者的消费单,从去年7月到9月,现炸酥肉涨幅最大,半份从14元涨到21元。疫情后,海底捞又迎来一次涨价,半份现炸酥肉再次涨价5元,道歉之后,酥肉降至去年7月的价格。

问题在于,这次碰上了疫情枪口。

艰难时刻,不仅商家难,大家都很难,虽然涨价是企业的自主行为,但是要兼顾消费者的心理。短暂损失,并不会将一家龙头企业推向死亡,但因任性、不负责任的涨价,失去消费者、失去口碑却是有可能。

花式道歉

与涨价节奏类似,回看海底捞的“知错认错”,更像是历史再现。

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曾表示:“想要生存下去,只能态度好点,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,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。”

或许正是这样的服务宗旨,让海底捞以善于道歉著称,被认为是危机公关的典范。

比如敏感的食安事件。

年8月25日,《法制晚报》下属的“看法新闻”发表了记者暗访两个月的报道,文称海底捞后厨有老鼠爬进食柜里、清洁工具和餐具放在一起、洗碗机内部闻到腐烂气味、用火锅漏勺清理堵塞的下水道等现象。

一时间,海底捞站上浪尖。

不到三小时,海底捞就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处理通报。

道歉声明中,海底捞几乎对“偶发、意外、仅此一次”等公关常用语言一字不提,反倒坦然承认“每个月我公司也会处理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。”同时,消费者可以在其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azhiwanbao.com/fzwbys/16811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